工程建设背景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在水利部、省水利厅的领导和支持下,漳河先后完成了水雨情自动监测系统,洪水调度自动化系统、中加合作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计算机局域网、城镇供水遥测系统、闸门自动化监控系统等系统建设。漳河工程信息化建设已具备一定的条件并渐趋完善,防洪和水资源管理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1. 防洪调度自动化系统 该系统由水库防洪调度软件、计算机网络、防洪调度会商投影显示、气象卫星云图接收处理与水雨情遥测系统等五部分组成。具有实时监测库区天气和降雨,快速分析预报未来多种来水(包括落地雨和多种假拟降雨)条件下水库的入库洪水过程、洪峰流量、洪水总量、库水位变化,供决策者分析会商确定调度方案等功能。该系统投入运行后,使洪水预报更为及时准确,调度更为科学合理,产生了巨大的防洪减灾效益。 2. 中加合作大坝安全自动监测系统 该系统是中国与加拿大合作的“中国大坝安全监测与管理工程”首批实施的10个示范工程之一。于1998年7月开工,11月完工。监测系统主要由大坝监测数据采集系统、网络通信传输系统和监测数据管理系统组成,整个工程埋设PWS孔隙水压力计95只;安装超声波水位计6套;安装水库上游水位计2套,PWF下游水位计2只,雨量计2台,气压计2只,安装2380测控单元(MCU)6套。主要对工程进行坝体和坝基孔隙水压力、绕坝渗流、渗流量、上下游水位、降雨量、气压等项目监测,并与水利部大坝安全中心联网。该系统的实施对加强漳河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充分发挥水库综合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城镇供水遥测系统 城市供水是漳河水库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供水管理,实现供水监测自动化,漳河工程管理局综合采用遥测、通信、计算机技术建设了漳河城市供水遥测系统,该系统由一个中心站和七个供水遥测站组成,系统能完成各供水点共计30台泵的流量、供水量及开关量等供水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处理,并基于局域网数据库技术完成数据共享。该系统的建成为供水计量的自动化监测和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4. 计算机局域网 漳河计算机网络平台建设是漳河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提高办公和管理水平不可缺少的支撑环境。漳河管理局采取了“一网打尽”的方案,从网络信息体系建设的全局考虑,通过系统集成技术,实现了基于网内用户共享式2兆宽带访问国际互联网,基于光纤的部分基层单位网间直联,基于入侵检测系统(IDS)及防火墙技术的网络安全系统,基于数字微波的2兆直达路由与水利计算机广域网的网间直联。可使全局计算机用户通过网络分享网络内部计算机资源,洪水调度自动化系统、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城市供水遥测系统等信息系统均依托网络运行,能提供文件共享、应用软件及打印资源共享、漳河主页信息共享网络服务。 5. 闸门自动化监控系统 2004年4月完成的灌区信息化(一期工程) 通过在总干渠、干渠、主要支渠及关键控制闸处建设闸群实时监控与调度系统以实现灌溉系统的实时监控和优化运行。该系统关键设备采用MOSCAD(监视控制与数据采集系统)设备及渠道水管理软件。该系统的建成,能有效地减少水损失,提高供水效率,改进对用户的服务,提高供水标准,改进信息管理和统计能力,改善管理环境,通过科技创新达到提高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6. 漳河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 基础设施不足,信息采集点少、维护困难,传输手段比较单一、阻碍信息交流,不能满足总体形势发展要求。 (2) 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标准规范不全,相关基础信息资源建设不完善,已有系统数据库各自独立,数据共享困难,形成“数字鸿沟”。 (3) 当今先进技术应用不足,服务于多层次的专业数据仓库的建设尚未启动,高效的信息挖掘还未实现,影响统筹规划,综合决策。 (4) 现有管理机构存在着地方行政干预大,管水单位和用水组织存在脱节现象,管理办法有待完善。 (5) 缺乏对灌区来水和需水状况及时客观的把握,支分渠到田间的管理与灌区用水管理的发展不协调,使得灌溉用水的决策科学依据不足,很难实现对水资源的最优配置。 (6) 渠系自动化系统不完善,用水调度不及时,渠道系统难以达到最佳运行状态。 建设内容 漳河灌区信息化系统工程包括: (1) 建设1个控制调度中心,6个分中心,3个中继站,127个测控站; (2) 建设灌区信息采集与监测系统; (3) 完善灌区信息传输和计算机网络系统; (4) 建立灌区、水库库区大、中型水利工程的自动化监测(视)控制调度系统; (5) 建设灌区管理地理信息系统; (6) 建设灌区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7) 建设灌区电子政务及信息服务系统。 目的和意义 1.提高科学管理和决策水平 任何管理与决策都是建立在丰富、全面的信息基础之上的,没有信息支撑,便成为无源之水。过去受技术手段的限制,漳河大多数信息采集只能依靠人工进行,信息的采集无论是在类别上、空间和时间尺度上都难以满足灌区管理与决策的需要。特别是在山区一些交通不发达、人迹罕至的地方,信息采集还是一片空白。通过漳河水利信息平台信息化工程建设,增加自动监测、遥测、卫星和航空遥感等现代化信息采集手段,建立自动化数据处理分析系统,扩展信息的类别和采集频度,特别是空间基础地理信息,使漳河灌区管理与决策能够建立在丰富、全面的信息基础上,增强对灌区宏观把握的能力。 2.防灾减灾保障灌区经济发展 漳河灌区在防洪除涝抗旱的标准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漳河灌区骨干输水渠道与水库并联,甚至串联,渠堤即为水库大坝。工程老化使库区淤积、渠槽冲刷、渗漏严重,从而造成在汛期以及输水高峰期,水库大坝和渠堤的防洪抗灾能力下降,渠道的输水安全存在一定的隐患。此外,灌区虽于先期建成了大坝监测自动化系统、防洪调度自动化系统防,部分解决了防洪调度的决策支持问题,但防灾减灾工程措施的不完善,对灾害缺乏有效的监测、预测、预报和科学高效的抢险减灾措施,工程运用调度主要以人工和经验为主,防灾决策水平和抢险应急能力较低。建立灌区信息化系统,可以大大提高雨情、水情、工情、旱情和其他灾情信息监测和传输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对灾情发展趋势作出及时、准确的预测和预报,对各类水利设施和各种应急措施的减灾效果迅速作出评价,为指挥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漳河灌区工程建设已具备一定的条件并渐趋完善,目前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充分发挥工程系统的效率,以实现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并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为达到此目的,关键在于加快实现灌区水利资源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4.实现灌区职能转变、提高办事效率 当前我国灌区管理的职能正在实现由传统的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灌区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可以方便快捷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促进社会信息化资源的共享;使决策人员最大限度的占有信息资源,提高领导层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可以降低管理费用,提高办事效率;增加管理工作的透明度,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程度;进一步加强对领导管理集体工作的监督,促进廉政建设。灌区信息系统建设,将有利于灌区企业上网和电子商务发展,对灌区的信息化建设起到推进作用,直接推动灌区资源的优化配置,将会对调整灌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产生重要影响,实现灌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5.为漳河水利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漳河水利信息平台的建设,将与国家大坝实时安全监测系统、防汛指挥系统建设、湖北省水利信息网络、漳河水利信息网络以及灌区改造规划等其他建设规划充分协调,做到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并在此基础上健全信息化建设运行管理体制,统一标准规范,加强人才培养,营造漳河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基本形成漳河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并最终全面实现水利信息资源建设,完成漳河用水管理系统、综合会商决策支持系统,完成漳河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实现漳河各类水利信息资源的快速传递和全面共享,为漳河工程管理局和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为科学管理提供决策支持,为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夯实了基础。 综上所述,面对漳河工作涉及面广、业务复杂和漳河管理工作体制的特点,通过漳河灌区信息化系统工程的建设,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管理与决策的信息广泛性、时效性、科学性,政务工作的高效、公开与群众参与以及信息共享等要求。建设漳河水利信息平台是实现漳河灌区治理开发与管理现代化的关键措施和必由之路。通过漳河信息化平台建设,对展示漳河的风采,如旅游环境,人文文化,对提高管理水平、降低工作强度、节约用水等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